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昭事上帝

2024-03-18 21:51:48

『昭事上帝』诗句汉字解释:

昭:是形声字,日为形,召为声。昭汉字字义为形容词,名词或动词。作形容词用时释义有彰明、显著,光明美好等意思。作名词有光、亮光,姓,古代国名等释义。作动词时显扬,显示的意思。常用词组有昭布,昭然,昭然若揭,昭示,昭雪,昭然,昭昭等。引申义:(昏暗中的)一抹亮色。(黑暗中的)明亮。说明:本字的造字技巧和“龆”、“轺”等字是一样的,前者为“引领齿”,意为“引领恒齿生长”;后者为“先导车”、“开道车”,意为“引领贵宾车队进王宫”。“昭”就是“先导日光”,负责引领一整天的日光,因此就是“晨曦”)

事:一般指社会和自然界上的事情,事务,现象,情况等。在哲学上,事的定义:就内涵方面而言:事是指质量空间分布的随时变化。因为物质是质量空间分布,所以事也可定义为:物质随时间的变化。就外延方面而言:事包含宇宙中发生的所有事件。事是所有精神事件的统称。宇宙中的事都必须经历时段,所以都是精神事。这个事概念的外延不仅包括人类之事,也包括动物事、植物事、细菌事、病毒事等等生命体之事,还包括所有非生命体之事。

上: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一概念,属指事造字方法。

帝: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是对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个境界之后的称谓。帝者,德合天地曰帝。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与天地一样并且和天地贯通且和谐的地步,这个人就称之为帝。而这样的人必然是所有人类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愿意让他来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导教化大家,于是所有人推举他为最高管理者。由于后来人们不再重道德,而只重地位,于是“帝”的意义发生变化,由原来代表道德修养境界变为后来的地位象征。这是华夏文化的悲哀。才有了后来的所谓“帝制”说法。战国以前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也是最高管理者。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庄子·庄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等。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已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上古大帝之名,用为后世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

『昭事上帝』诗句词语解释:

昭事:1、勤勉地服事。昭,通“劭”。《诗·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怀多福。”高亨注:“昭,借为劭。《説文》:‘劭,勉也。’此句言文王勤勉侍奉上帝。”一说,光明正大地服事。揆郑《哀政闻社员》:“﹝马良﹞昭事上帝,旁通科学。”2、指祭祀。南朝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昭事是肃,俎实非馨。”《旧唐书·肃宗纪》:“今两京无虞,三灵通庆,可以昭事。”明李贽《鬼神论》:“小人之无忌惮,皆由於不敬鬼神,是以不能务民义以致昭事之勤。”

上帝:1、天帝。古时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国语·晋语八》:“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上》:“愚以为天不言,以灾异为谴,告政之治乱,主之得失,皆上帝所伺而应以灾祥者也。”《西游记》第五回:“只为妖猴欺上帝,致令众圣降凡尘。”2、指帝王、君主。《诗·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毛传:“上帝,以託君王也。”孔颖达疏:“王称天称帝,《诗》之通义。”《后汉书·党锢传·李膺》:“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李贤注:“上帝谓天子。”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果州谢真人上升前,在金泉山道场,上帝锡以马鞍,使安其心也。”3、古代的帝王。《素问·六节藏象论》:“歧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王冰注:“上帝,谓上古帝君也。”汉王充《论衡·自然》:“《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曰:‘上帝引佚。’上帝谓舜禹也。”4、古时指先帝。宋苏辙《西掖告词·安焘三代妻》:“朕初见上帝,严配文考。”5、基督教徒称所信仰、崇拜的神为上帝,是基督教传教士借用中国原有语词,对其所信奉之神God的译称。天主教译作“天主”。丁玲《母亲》二:“现在武陵城里也有了福音堂,是他们来传教的,他们不信祖宗菩萨,他们信什么上帝、耶稣。”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四个美国兵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同时说:‘谢谢上帝!’”

『昭事上帝』古诗词出处:

大明(佚名)

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登歌(佚名)

静以文德。昭事上帝,欢心万国。大报严禋,四海述职。

昭事上帝相关的名字:

up